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僧。
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
弃吏出家,吴越时永明寺
雅好诗道。
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
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
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
著《宗镜录》。
宋开宝八年入灭。
诗一首。
(《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
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
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
延寿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延寿字冲立
俗姓王氏
馀杭人
年十六。
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坐死。
获赦。
遂出家。
天台智者天柱寺
宋建隆元年
忠懿王命主灵隐寺
后迁永明道场。
赐号智觉禅师
开宝八年卒。
年七十二。
谥永明宗照大师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塘王氏。
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
然质直。
未尝妄语。
日行坐诵法华。
不辍口。
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
寿弃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习定于天台天柱峰者九旬。
有鸟类斥鴳。
巢衣襵中。
俄谒国师韶公。
决择所见。
徙居雪窦山
忠懿王钱氏请。
为众生行方等忏法。
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
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
营造塔像。
不可殚纪。
高丽国王
远闻其誉。
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
紫水精数珠。
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灵隐徙居永明
举唱之繁。
斯录一二。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
寿云。
更添香著云。
谢师指示。
寿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识永明
指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吹波浪起。
僧问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寿云出汝问处不得。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寿云破沙盆。
开宝八年
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智觉号。
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
姓王
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僧延寿
字冲玄
总角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六旬而毕。
四明岩禅师出家。
衣无缯纩食无重味。
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尝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当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天台智者
九旬习定。
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
夜见神人持戟而入。
师诃之曰。
何得擅入。
对曰。
久积善业方到此中。
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
遂上智者作二阄。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
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
乃至七度。
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获辨才。
初演法于雪窦。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
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
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与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子璿北宋 ? — 10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 【介绍】: 北宋僧人
秀州嘉兴人
初从洪敏学《楞严经》。
后从慧觉之教,励志扶持华严宗,移住长水,因称“长水子璿”。
徒众近千,为宋代华严宗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楞严经疏》(即《长水疏》),为华严宗重要著述。
全宋文·卷二六八
子璿(?
——一○三八),秀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一说钱唐人),俗姓郑氏,为贤首宗义学名僧。
初从本州天台宗敏法师学《楞严》,既又参谒禅宗琅琊慧觉禅师
后住长水,专究《华严》,开讲贤首义旨,众几千人,此由此复兴,赐号楞严大师
宝元元年卒。
著有《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楞严经义疏注经》等多种,今存。
事迹见章衡《重修长水疏主塔亭记》(《续藏经》第一编第二一套《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灯会元》卷一二,《补续高僧传》卷二等。
子璿
秀州人
自落发。
诵楞严经不辍。
从洪敏法师讲。
至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有省。
曰。
敲空击木。
尚落筌蹄。
举目扬眉。
已成儗议。
去此二途。
方契斯旨。
拊而證之。
然欲探禅源
罔知攸往。
琅琊觉禅师
道重当世。
即趋其席。
值上堂。
遂问曰。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凭陵答曰。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师领悟礼谢曰。
愿侍巾瓶。
谓之曰。
汝宗不振久矣。
宜厉志扶持。
报佛恩德。
勿以殊宗为介也。
师如教。
后住长水
众几一千。
贤首教。
疏楞严经十卷。
御史中丞王随
序而行之。
纸为之贵。
赐号楞严大师
尝示众曰。
道非言象得。
禅非儗议知。
会意通宗。
曾无别致。
由是二宗仰之。
后跏趺示疾。
以两瓮合之。
葬于真如院。
兀朮入𡨥。
发视指爪绕身。
复瘗而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净源北宋 1011 — 1088
全宋文·卷九九○
净源(一○一一——一○八八)俗姓杨字伯长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初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历参名师,得《华严》奥旨,声誉籍甚,四方宿学推为「义龙」。
尝开法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后主杭之慧因院。
屡坐大道场,阐扬圆顿极旨。
著述颇丰,有《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残存)、《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存)、《王经》四卷(存)、《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存)等。
元祐三年卒,年七十八。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释氏疑年录》卷七。
师名净源
字伯常
姓杨氏
生而敏慧。
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
奋志参寻。
初见华严承迁。
次见横海明覃。
后见长水子璿
尽得华严奥旨。
声誉籍甚。
住泉之清凉。
苏之观音。
杭之祥符
湖之宝阁。
秀之善住。
左丞蒲公守杭。
尊其道。
慧因院易禅为教。
命师居之。
所至。
缁素景慕。
师笔力遒劲。
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以便观览。
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
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
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高丽国王子为僧曰统义天。
航海而来。
问法于师。
朝廷遣侍讲杨杰馆伴。
化及外国。
其道可知矣。
元祐三年冬示寂。
茶毗。
得舍利无数。
瘗于慧因院之西北。
寿七十八。
先世泉之晋水人。
故学者以晋水称之。
赞曰。
法界无尽  一心洞明  奋厥馀力  诠释群经 作式垂范  聿有骏声  慕法者众  海国扬舲
净源
字伯长
杨氏子。
生而敏慧。
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
奋志参寻。
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
次见横海明覃。
后谒长水璿法师
尽得华严奥旨。
四方宿学。
推为义龙。
声誉籍甚。
开法泉之清凉。
苏之观音。
杭之祥符
湖之宝阁。
秀之善住。
屡坐大道场。
阐扬圆顿极旨。
左丞蒲公守杭。
尊其道。
慧因院。
易禅为教。
请师居之。
道风大振。
师笔力遒劲。
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
以便观览。
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
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
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义天者。
高丽国王第四子。
辞荣出家。
封祐世僧统
元祐初
入中国上表。
乞传贤首教。
归朝弘扬。
敕有司。
举可授法者。
诚法师对。
诚法师者。
东京觉严寺。
讲华严经。
历席既久。
学者依以扬声。
其为人。
纯至少缘饰。
高行远识。
近世讲人。
莫有居其右者。
上表举师自代。
曰。
臣虽刻意讲学。
识趣浅漏。
特以年运已往。
妄为学者所推。
今异国名僧。
航海问道。
宜得高识博闻者。
为之师。
窃见杭州慧因僧净源
精练教乘。
旁通外学
举以自代。
实允公议。
上可其奏。
朝奉郎杨亿馆。
伴至慧因
受法诸刹。
迎饯如行人礼。
初华严疏钞。
久已散坠。
义天持至咨决。
遂得复全。
义天。
业就还国
留金书华严三译本。
一百八十卷。
慧因
师乃建阁。
奉安之。
时称师为华严中兴之祖。
师。
之道遂大行海外矣。
元祐三年冬
示寂。
茶毗获舍利无数。
塔于院西北。
寿七十有八。
义天念法乳。
遣侍僧寿介等。
过海致祭焉。
师先世。
泉之晋水人。
故学者。
晋水法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行伟北宋 1018 — 1080
全宋文·卷一○九七
行伟(一○一八——一○八○)俗姓于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年十九游京师,谒宝相寺大乘师方益,为服勤十三年,始落发受具。
益令入,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继其席。
又谒黄龙南禅师卒,遂奉江西使檄住仰山,法席冠江南
元丰三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三。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四,《罗浮野录》卷四。
禅师名行伟
生于氏
大名人也。
幼寡笑语。
颓然地坐终日。
伏犀插额。
眉目疏秀。
人皆异之。
年十九。
京师
宝相寺大乘师。
方益有鉴裁。
谒之。
益曰。
君风神不凡。
然非凌烟麒麟所宜置。
正当袒肩荷担如来。
乃称耳。
欣然曰。
此吾心也。
愿执役扫除。
益以讲学聚徒。
甘勤力。
挽车运
破薪佐炊。
无所不为者。
十三年。
乃剃落受具。
辞益经行诸方。
益令入
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
成名继其席常千人。
讲无定居。
南游门弟子。
有愿随者。
不却。
至淮上。
所至禅林。
盛藉藉闻宗师名。
心怪之。
馆淮山古寺
见昔同学法亮黪衲勃𥦑。
高其衣裙。
布缠两胫。
惊曰。
亮亦逃矣。
呼俱行者。
聚观太息。
亮笑叙寒温而已。
问曰。
汝今称禅者。
禅宗奥义语我来。
亮曰。
待我死后。
为汝敷说。
曰。
狂耶。
亮曰。
我狂已息。
汝今方炽。
即趋去。
请其属曰。
亮闻见淹博。
知法解义倍我。
今甘尔。
禅家。
必有长处。
乃独行诣黄檗
南禅师
依止二年。
每造室。
南公必敛目。
良久乃语。
曰。
和尚行伟
必合眼何耶。
曰。
麻谷见良遂来。
荷锄锄草。
良遂有悟处。
我见汝来。
但闲闭目。
汝虽无悟。
然且有疑。
尚亦可在。
滋不晓。
时泐潭月禅师
南公同坐夏积翠。
月以经论有声。
尝侍座。
听其谈论。
因读小释迦传曰。
韦尚书仰山寂公
禅师寻常如何接人。
曰。
僧来必问来为何事。
曰来亲觐。
又问。
还见老僧否。
曰见。
又问。
老僧何似驴。
僧未有詶者。
韦曰。
若言见。
争奈驴。
若言不见。
今礼觐谁。
以此故难答。
曰。
无人如尚书辩析者耳。
月公称善。
亦以为然。
南公独曰。
沩仰宗枝。
不到今者。
病在此耳。
日夜究思。
不悟其意。
将治行而西。
卜庵嵩少之下。
为粥饭僧。
夜与一僧同侍座。
僧问。
法华经言。
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何等语是陀罗尼。
南公顾香炉。
僧即引手。
候火有无。
无火。
又就添以炷香。
仍依位而立。
南公笑曰。
是此陀罗尼。
惊喜。
进曰。
如何解。
南公令僧且去。
僧揭帘趋出。
南公曰。
若不解。
争能与么。
方有省。
律身甚严。
燕坐忘夜旦。
占一室谢绝交游。
有过者。
虚己座以延之。
躬起炷香。
叉手而立。
南公闻之以为。
大绝物。
非和光同尘之义。
面诫之。
对曰。
道业未辨。
岁月如流
大根器。
如云门赵州犹曰。
我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
又曰。
我岂有工夫闲处用。
行伟根性。
日劫相倍者。
宁暇囿世情。
事清谈。
谀悦人。
增我相乎。
南公贤之。
熙宁二年
南公殁于黄龙。
江西使者
檄宣
厚礼致。
以居仰山
未期年。
法席冠江淮
平昔同参。
知名者皆集。
道俗尊事之。
谓之后身通智
性刚莅事有法度。
俾某人职某事。
莫敢违者。
尝遣化十二辈。
以其名付维那
使明日俱来。
受曲折。
及会茶辄失一人。
问为谁。
随州永泰
方经营中。
首座曰。
泰游山去。
请以他僧备员。
伟然之。
俄有告者曰。
泰寔在。
首座匿之。
以欺众耳。
色庄使搜得之。
泰自陈。
怯弱惧失所受事。
首座寔不知也。
令击钟。
集众白曰。
首座已分座授道。
又老师所赏识。
昧心罔众。
他人犹不可为。
乃甘自破坏乎。
首座屏息受罚。
永泰者出院。
诸方伏其公。
泰后嗣其法。
住黄檗山。
首座沩山
嗣黄龙。
夏夜坐深林。
祖以食蚊蚋。
会肠毒作。
十日不愈。
以刀绝之尺许。
血流不止。
门人泣曰。
师独奈何不少忍。
曰。
为其障我行道。
蒲伏床上。
无所利于物。
得死不愈于生乎。
元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说偈而化。
后三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骨石栓索勾连。
塔于寺之东。
阅世六十三。
坐三十三
赞曰。
法句经言。
若起精进心。
是妄非精进。
施为。
宜若起心者何哉。
永嘉曰。
昼夜精勤。
恐缘差故。
不惜身命。
以知恩故。
方畏缘差。
负法道之恩。
引云门赵州
以自较渠。
恤是真是妄哉。
非志列秋霜。
何以若此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怀志北宋 1040 — 1103
全宋诗
释怀志(一○四○~一一○三)俗姓吴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年十四,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落发,后结庵衡岳石头二十馀年。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冬,往谒长沙龙安照禅师,居最乐堂。
二年卒,年六十四。
一说元年卒,年六十二(《释氏疑年录》引《补续僧传》)。
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二首。
公讳怀志
出于婺州金华吴氏。
性夷粹。
聪警绝人。
年十四。
去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试所习落发。
预讲肆十二年。
宿学争下之。
尝欲会通诸宗异义。
为书传世。
以端正一代时教之本意。
有禅者问曰。
杜顺乃贤首宗祖师也。
而谈法身。
则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此偈合归天台何义耶。
不能对。
即行游方。
晚至洞山
真净文禅师
问。
古人一喝。
不作一喝用。
意旨如何。
文公呵叱之。
趋出。
笑呼曰。
浙子。
斋后游山好。
领悟。
久之辞去。
真净曰。
子禅虽逸格。
惜缘不胜耳。
识其意。
拜赐而行。
袁州
州人请居杨歧。
挽留之。
掣肘而去。
游湘上。
闻其名。
请居上封北禅。
皆不受。
庵于衡岳二十馀年。
士大夫经由。
造其居。
不甚顾答。
人问其故。
曰。
富贵人
辩博多闻。
我粥饭僧耳。
口吻迟钝。
无可说。
自然憨痴去。
有偈曰。
万机俱能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又问曰。
师住山多年。
有何旨趣。
对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块柴头品字煨。
不用援毫文彩露。
崇宁元年冬
遍辞山中之人。
曳杖径去。
留之不可。
曰。
龙安照禅师
吾友也。
偶念见之耳。
龙安闻其肯。
来使人自长沙迎之。
居于最乐堂。
明年六月晦
侍者日早莫。
曰。
已夕矣。
笑曰。
梦境相逢。
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而寂。
茶毗收骨石。
塔于乳峰之下。
阅世六十四年。
坐四十三
赞曰。
石头道人。
以夷粹之资。
入道稳实。
其去新丰
而游湘西也。
以水声林影自娱。
谨守其师之言。
不为世用。
譬之云行鸟飞。
初无留碍。
故当时公卿贵人
莫能亲疏之。
岂常人哉。
彼视咿嚘取容。
卖佛祖以渔利者。
顾不太息耶。
甘露灭
既论撰其出处之详。
又列之林间录中。
盖有所激云耳。
怀志上座
婺州吴氏子。
年十四。
事智慧院宝称为师。
试所习落发。
性夷简。
饱经论。
东吴学者尊事之。
尝对客曰。
吾欲会天台贤首惟识三宗之义。
衷为一书。
以息影迹之诤。
适有禅者。
居坐末曰。
贤首宗祖师为谁。
曰。
杜顺和尚
禅者曰。
有法身颂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天下觅医人
灸猪左膊上。
义合天台唯识二宗何义耶。
不能对。
禅者曰。
何不游方去。
于是罢讲。
南询至涧山。
云庵和尚在焉。
从之游甚久。
去游湘上。
庵于石头云溪。
二十馀年。
气韵闲淡。
遇客多不言。
侍者问之。
曰。
彼朝贵人。
多知多语。
我粥饭僧。
见之自然。
口吻迟钝。
作偈曰。
万机休罢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或问住山何味。
答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个柴头品字煨。
不用挥毫文彩露。
崇宁改元
年六十二矣。
曳杖造龙安
人莫之留。
一日问侍僧曰。
日何时。
曰夕矣。
遂笑曰。
梦境相逢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泊然而逝。
收骨。
塔于乳峰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怀志姓吴氏婺州人
尝欲会通诸宗异义,有禅者问曰:“杜顺,贤首宗祖师也,而谈法身,则曰怀州马吃禾,益州马腹胀,此偈合归天台何义?
怀志不能对,即游方至洞山,谒净真,问:“古人一喝不作一喝用,意旨何如?
”净叱之,趋出。
净笑呼曰:“浙子斋后游山好。
忽领悟。
久之,辞去,庵居于南岳石头,二十年不与世接。
有偈曰:“万机休罢附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宋崇宁元年,往见龙安照禅师,居于龙安最乐堂。
明年六月晦,问侍者日早暮,曰:“已夕。
”笑曰:“我睡已觉。
”遂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从义北宋 1042 — 1091
全宋文·卷二二一五
从义(一○四二——一○九一)俗姓叶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
年十七通《法华》得度,学于天台宗山家派大师继忠,甚得教旨。
出世屡迁巨刹,晚主秀州寿圣寺,大阐风。
元祐六年卒,年五十,谥曰神智
著有《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金光明经文句新记》、《法华三大部补注》、《摩诃止观例纂要》、《四教仪集解》(以上存)、《往生记》、《圆通记》、《寓言》、《搜玄记》等十馀种。
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从义
温之平阳人
姓叶氏
十七通经。
得度学扶宗。
深得教旨。
出世屡迁钜刹。
晚主秀之寿圣。
大阐宗风。
师虽以圆顿为门。
而于戒科。
犹事谨笃。
六时三业之间必使纤悉如法。
宪使刘焘
记师行业云。
端戒清白。
不妄游从。
寤寐三观。
耽味著述。
过午不食。
非法不言。
非右胁不卧。
非滤水不饮。
行步有尝。
坐立如植。
未尝求公卿之知。
可谓贤也已矣。
秀有士族。
请师祷疾。
师命其徒了睿侍往。
及归。
师正色责之曰。
汝为纯厚。
吾故𢹂汝往。
何为俗舍左顾右盻。
谢过而已。
其处身律物。
严慎如此。
元祐六年春
示寂。
瘗舍利于钱唐宝藏。
谥曰神智
师著作十馀种数万言。
皆诠释教义耳。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从义姓叶氏温州平阳人也。
年十七,通诵《法华》得度,学扶宗,主大云五峰宝积
尝患它宗但任胸臆,于所著补注集解,处处辨明,如论贤首妄判华严,议慈恩专用唯识,辨祖承无二十八祖,判道家当摄入儒宗。
词理切直,为世所信。
晚居秀之寿圣,大振宗教
宋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而逝,瘗舍利于钱塘宝藏,谥曰“神智”。
宪使刘焘记其行业云:“端介清白,不妄游从。
寤寐三观,耽味著述。
过午不食,非法不言。
非右胁不卧,非滤水不饮。
行步有常,坐立如植。
未尝求公卿之知,可谓贤也已矣。
”所著《大部补注》十四卷,释《光明文句》者也。
《往生记》四卷,释《观经疏》也。
《圆通记》三卷,释《不二门》也。
《纂要》六卷,释《例》也。
《集解》三卷,释《四教仪》也。
《寓言》四卷,释《金錍》也。
《净名略记》十卷,《搜元记》三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义天北宋
简介
本名王煦字义天,后为避宋哲宗讳,以字行。
高丽文宗之子,少时出家为僧。
曾入宋求法。
回国后奏请置教藏都监兴王寺
殁后,肃宗王颙赐谥大觉国师,又设《仁王经》道场,与群臣皆玄冠素服,辍朝三日而追悼之。
尝读文烈公集。
大觉国师碑。
师以王子求出家。
宋闻道
贤首达摩天台慈恩南山等五宗法门。
至泗上礼僧伽塔。
天竺寺礼观音像。
皆放光明。
辽天祚帝闻其名。
送大藏经诸宗疏钞六千九百馀卷。
京法师云谞。
高昌国阇梨尸罗缚底。
亦皆以策书法服为问。
人来聘者皆请见。
吾使入辽。
则必问师安否。
日本人求师碑志。
其为异国所尊如此。
师馀力外学经史百子。
皆寻其根抵。
率尔落笔。
文辞平淡而有味。
令得数诗尝味之。
文烈公平淡之言。
信哉。
到飞来方丈。
普德圣师云。
涅盘方等教。
传授自吾师。
两圣横经日。
(元晓义相。
受涅槃维摩经于师)高僧独步时。
随缘任南北。
在道勿迎随。
可借飞房后。
东明古国危。
(师本高句丽盘龙寺沙门飞房至百济孤大山。
后神人见于高句丽马岭
告人曰。
汝国败无日)题锦石庵云。
老苔班似锦。
瑞石列如屏。
时有高僧倚。
长眠养性灵。
龙岩院云。
踏尽残花上翠微。
徘徊瞻景欲忘归。
他年若也酬前志。
高卧烟霞与世违(补闲集)。
义天者。
高丽国王第四子。
辞荣出家。
封祐世僧统
元祐初
入中国上表。
乞传贤首教。
归朝弘扬。
敕有司。
举可授法者。
诚法师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